淺談聽評課的立場與視角
聽評課是教師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方式,更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本文就從參與學校聽評課活動的立場與視角兩個方面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聽評課的立場
學校的聽評課活動中經常存在兩種極端:部分老師在評課時要麽誇大優點回避不足,要麽居高臨下專挑問題。作爲學校安排的聽評課活動的主要目的應該有三點:一是促進教師進行教學研討;二是促進教師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三是作爲對青年教師培養的重要方式。基于此,一方面聽評課老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本節課教學的起點與落點是否合理、教學設計是否適宜、教學過程是否有效、怎樣設計與實施教學效果會更好;第二方面聽評課老師應該站在解讀執教者教學行爲的角度思考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什麽,隱含著怎樣的教學理念,設計意圖是否達到,有沒有更好的方案;第三方面聽評課老師應該站在自身教學的角度思考,執教者的特點、風格對自己的教學有無啓發,如果自己執教本節課會如何處理,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麽。作爲學校的聽評課活動,不需要評課老師給出終結性的結論。因此評課老師應該站在教學研究的立場,擺著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姿態對執教者的課堂教學進行研討。對執教者課堂教學中展現出來的亮點、不足、建議進行闡述。
二、聽評課的視角
1、教學理念
执教者的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基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否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能否渗透学科思想,能否渗透核心素养,能否体现新课标要求,能否引导学生从学会逐步转变为会学,能否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且不失严谨性的教育形态,能否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等等。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执教者的教學理念。
2、教學基本功
执教者的教學基本功包括讲的功夫,导的功夫,板书的功夫,推演的功夫,对多媒体应用的能力,对教学素材处理的能力,对教学的设计能力,对课堂组织与把控的能力等等。执教者讲解的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准,能否让学生听得清晰,想得明白,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执教者的引导是否得当,切入点是否恰当,能否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导的方向是否明确;执教者的字写的是否工整,图画的是否规范,板书是否美观,能否让学生看的清楚,明确意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执教者的推演逻辑是否清楚,过程是否流畅,有无知识性、逻辑性错误;执教者对多媒体的选择是否适当,使用是否熟练,课件的制作是否恰当,能否真正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执教者对教学素材的选择与处理是否合理,能否适合学生;基于每位老师不同的教學理念及教学风格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执教者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有效。一节课收的过紧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训练,视野难以得到拓展,放的过开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能否把控好这个度,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
3、教學設計
对于执教者的教學設計,听课老师可以通过文本和课堂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个环节,一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作为本节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的起点,导入是否得当对本节课的成败影响很大。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许多执教者所青睐,而生活实例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成为导入是否合理的一个观察点。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角度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自主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这种导入方式的观察点在于对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是否精准。问题导入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一导入方式的观察点在于问题的设置是否得当。导得是否有意义,导得是否准确,导得是否适度,均值得关注与思考。
問題教學是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史甯中提出:“設計情景和提出問題的目的是啓發學生思考,設計情景和提出問題的根基是教學內容的本質。”作爲聽課老師需要關注授課者設計的問題目標是否明確,設計的問題能否引領學生感悟學科知識本質,設計的問題是否具有啓發性,設計的問題是否能夠切合學生的實際,設計的問題串是否具有層次性等等,這些問題需要聽課老師予以關注。
对于整节课的设计而言,执教者教學設計的思路是否清晰,教學活動的设计是否得当,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完整,意图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作业设计是否合理等等,需要听课老师全方位考量。
4、教學過程
在平時的聽評課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執教者教學節奏過快,教學容量過大,學生聽得很累,也很難跟上執教者的步伐。執教者的教學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很大的斷層,猶如我們在學車時,教練教我們上車後如何操作,我們覺著非常簡單,但是我們上車後總是出現操作不當的情況。執教者信息的發出與學生對信息的接收與處理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對等,教學需要適當留白。一節課成功的關鍵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到了多少。相反,有的執教者教學節奏過慢,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所事事,思想抛錨。因此,教學節奏是否適合于大部分學生,需要聽課老師充分關注。
衆所周知,課堂應該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兩者在課堂中的地位是否恰當需要聽課老師重點關注。執教者引導是否巧妙到位,學生活動是否充分有效,師生的雙邊活動的銜接是否緊密等等,學要聽課教師根據師生的課堂表現深入分析。
就整节课而言,听课教师还需关注教學過程的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执教者对知识的表述是否严谨,问题的提出是否准确,能否让学生明确问什么,如何思考,执教者对学生的回答能否进行恰当的评价,能否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实施教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发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听课者时刻关注的,并作为评课的参照。
5、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一方面听课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板演、练习等途径观察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反馈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引起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导致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隐性效果很难从一节课的学生表现观察得知,需要听课老师结合执教者的教學理念、教学策略、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深入分析,通过执教者长期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人格修养等,会不会得到很好的激发与培养。
总之,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站在台上总是比站在台下有更多的焦虑与不适,需要评课老师换位思考,客观评价。听评课老师如果能够站在教学研讨的立场,以资源共享、智慧共享、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作为参与学校听评课活动的目的,从执教者的素养、教學過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落实等视角审视并进行真实的交流,客观的点评,才能发挥出听评课活动应有的价值。